2009年6月24日 星期三

外銷企業如何成為內銷高手?


隨著大量的OEM、ODM、OBM企業從海外撤回或轉入國內市場(簡稱為‘海歸’企業),市場上陸續出現了許多樣式新穎,材質講究,工藝精緻,品質穩定的“出口轉內銷”產品。不論吃的、穿的、用的、玩的,都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然而,往往沒有幾個月的光景,這些鮮亮的產品就難覓其蹤了。起初覺得,許是這些“內銷”產品由於其價格偏高,或是不符合國人的口味情趣,看的多,買的少,以至銷聲匿跡。近年來,在對幾個“海歸”企業進行行銷管理研究時,於詳察之下,方才發現,企業在管道規劃和管理方面的失當、失控,導致產品錯位,價格撕裂,引發管道衝突才是其市場萎縮的根本原因。
“海歸”企業初入市場的情景,可以形象地比喻為“新媳婦乍到,摸不到鍋灶”。

A企業是長三角一家文具行業的OBM龍頭企業。5年前出於戰略考慮,在穩定國際市場的同時,大力開拓國內戰略市場。進入初期,企業憑直覺認為,在國際市場的暢銷品,在國內市場一定好賣。於是將原先做國際貿易的業務人員,組成國內銷售部;產品線不變,價格體系不變,商業模式不變,天女散花般灑向市場。其管道結構一是通過百貨站等的傳統經銷管道批發;二是在各地的文具批發市場通過批發商走貨。三是在各地的大賣場的文具專櫃放貨;甚至在文具便利店也有鋪貨。企業在上述幾種管道同時投放了a\b\c\產品。

然並未實施以品規、品組區隔市場的策略,期望以次打亂管道格局,從中獲得有利的市場地位。起初由於價格過高,各類管道商都提出降價的要求。廠家於是將近年的庫存低價傾倒市場上。一時間四處竄貨,經銷商、批發商、終端商大打價格戰,導致價格混亂。由於無利可圖,各地商家抱怨連連,管道裏貨流嘎然而止。結果做了不到一年就鎩羽而歸。盤點結果是庫存大於銷售額。由於其當初採用的是單一品牌策略,並未設計國內專用品牌或產品品牌,實施“品牌防火牆”策略,因此對其企業的主品牌價值產生了巨大損傷。

B企業是珠三角一家飾品行業的中型企業,主要產品是的玉石、水鑽類飾品。在為日韓等國的飾品企業打工多年後,於近年開始進入國內市場。起初,他們採用傳統的經銷管道,覺得可節省大量的人力物力;銷售面廣、滲透力強;借共用管道資源之力各得其所。企業將為日韓市場生產的產品通過經銷、批發管道,簡單投放到國內市場。自己也在部分區域開設了品牌飾品專賣店。

由於缺乏管道策略和產品策略、價格策略的指引,缺乏諳熟國內市場的行銷高管和專業團隊,缺乏管道管控體系,致使產品在經銷、直銷、自營等多種管道內亂竄,造成價格衝突,壞賬頻發;許多新產品上市不到一個星期就無疾而終。企業對經銷商的支持也僅限於價差與返點。企業的品牌加盟店也由於缺乏一套科學規範的運營管理標準,導致加盟店運營混亂,存活率低。隨著管道的不斷拓寬,到了第二年,這種粗放式增長的矛盾開始顯現:銷售增長乏力,管道費用大幅度增加,壞賬大量產生,利潤大幅下滑。

C企業是一家以綠色食品加工出口的知名公司,淨菜、果乾、果汁等組合產品數百種,出口額5-6個億,以健康便利餐供應商定位元,在目標細分市場實行“以連鎖經營為都市白領一族提供健康便利的辦公餐”的市場戰略。2005年開始做國內市場時,公司扛著原有的企業品牌,將原先做國際貿易的業務員調來數十人,先後成立了幾個國內銷售公司。在毫無分析,毫無策劃,毫無管控的情況下,以“試錯”的方式,渾渾噩噩就將出口產品投放到市場銷售。企業採取了人海戰術,多管道出貨;既有“批發市場+零售市場+消費者”模式,通過經銷商通路,做深度協銷;也有“餐飲+商超+消費者”模式,自己去做直營,進商超、大賣場、餐飲業;甚至還開設了自營專賣店;最忙的時候連老闆自己也去做市場。

看起來好像管道很廣,客戶很多,熱熱鬧鬧。但由於產品亂投亂放,管道毫無掌控,價格體系混亂,冷鏈物流管理粗疏,行銷團隊經驗不足,最後出現價格一降再降,貨款失控,費用激增,幾近崩盤。一年下來,被市場打回原形。出現巨額虧損不說,而且企業從上到下幾乎都喪失了做國內市場的信心。

上述三家頗具規模的、典型的“海歸”企業在國內市場的敗走麥城,使他們在進入初期贏得了“外銷內行,內銷外行”的“美譽”。為什麼在國際市場上叱吒風雲,做大做強的優秀企業,在國內市場會有如此之敗?個中緣由是值得我們來探究的。

一’ 首先是管道問題。這也是“海歸”企業面臨的最嚴峻的共性問題。因為不管怎麼說,產品、價格、品控這些個“東東”企業都還“玩”過,唯獨“管道”這條龍是廠家沒耍過的。由於“海歸”企業在出口貿易中的市場行銷都是到岸國代理商做的功課,代工企業只要評審、接受代理商的訂單要求即可。多年養成的業務思路和習慣,被企業自然而然地帶到了國內市場。他們仍然習慣地認為,只要找到客戶就行了,市場上的一切都由管道商——客戶搞掂,自己只要按客戶要求生產合格的產品就行了。

其實對於實體企業來說,經營的千頭萬緒都要穿過管道這個“針眼”。企業的產品、品牌、人力、財務等方面的能力,都會聚焦到管道上來,聚焦到為用戶提供價值上來。A企業的多種管道,全面鋪貨;區域市場價格不一,導致經營費用低或量大的管道商擁有了成本優勢,往往在獲取較低的差價後,即可出貨;再說沒有實行“區域市場保護”政策,管道政策簡單化。致使在實際操作時經銷商政策發生混亂。

B企業受到國際市場經營模式的影響,在開發傳統管道時發現,易造成價格混亂和區域間的沖貨,在競爭激烈時反應較遲緩,需要有經驗的管理者使之控而不死,密而不亂。於是,企業為了擺脫過分依賴單一管道的狀況,建立起自己的品牌專賣店。但由於兩類管道產品雷同,若專賣店價格高了,批發商得利,專賣店銷量就會銳減,自身難以為繼。若專賣店價格低了,經銷商抱怨,就會降價甩貨。由是,客戶開發越多,產品投放越多,價格之火越是蔓延。

C企業的產品定位在中高端消費人群,而傳統管道的定位難以承擔企業開拓高端市場的任務;兩者定位不符;況且隨著超市、專賣店、品牌連鎖體的廣泛興起,現有大城市、發達地區的經銷商、批發商已經趨於萎縮。他們往往經營風格保守,只能批發經銷那些有知名度的、銷量基數大的產品,對於新產品,由於管道定位和商圈的關係,他們只能望洋興嘆了。

所謂行銷,就是“在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地點,以合適的價格,合適的方式,將合適的產品與合適的購買者實現交換。”這六個“合適”都會在管道裏得到統一。當然,沒有最合適,只有更合適,只有通過管道競爭,才能實現商品的價值最大化。這是消費者願意看到的。


二、產品(研發):其簡單地將為國際市場消費者生產的產品,轉入國內市場銷售。既沒有對國際、國內兩大市場進行差異化分析,更未對國內的各細分目標市場進行分析研究,選擇定位。因此,在產品的款式、功能、價格等方面不能滿足消費者需要。也就不能滿足各種管道商的意願。他們採用的多種管道模式,是根據市場區域而定,不是根據具體產品品項確定

三、價格:B企業的產品價格在上市初期,高於國內同一線品牌30%左右;有的甚至高於國際品牌10%;每每在降價促銷時段銷量就翻跟頭,就是最好的印證。B企業簡單地照搬出口產品的價格體系,較高的價格與管道的中、低檔次定位的價值分歧明顯。在價格競爭中,高層次需求的消費者會傾向選擇國際知名品牌;中低層次的消費會選擇已有知名度的品牌或價格有優勢的產品。

而新進入的品牌將會受到上下擠壓,產品滯銷也就不難理解了。而A企業在市場上低價傾銷庫存,則犯了管道大忌。庫存產品一般在材質、樣式、工藝等方面與正品相差無幾(除有保質期的外),消化庫存應該在某一指定管道、指定時段進行,而不是誰要就給誰。同品牌、同質化的產品價格卻有明顯差異,導致價格混亂也就在料想之中了。

四、價值觀:缺乏具有統一文化理念的、專業分工的行銷人才團隊。前述已說過,由於訂單導向,“海歸”企業的人才結構是為了滿足代工生產的要求的,行銷人才的缺乏是他們共同的短板。由於招聘了大量市場“空降兵”:既有來自本行業大小企業的,也有來自相關行業的。各色人等,彼此間行銷理念、素養和操作模式均有衝突;企業既對各種業務管理模式沒有統一,完全依賴各級經理、主管的能力;也沒有將企業的文化、使命等對業務人員進行約束和指引,在市場上信馬由韁,各自為是;而主管市場的高管往往是從企業內外貿業務單位過來的元老,既不熟悉國內市場,還往往居功自傲,剛愎自用,導致團隊績效低下,人員極不穩定。

五、還有一個“海歸”企業沒玩過的,那就是品牌。企業的員工說了,我們在國際市場也有做品牌啊!然此品牌非彼品牌也。在國際市場上的品牌是製造商品牌,供應商品牌,最多是行業品牌,其定位和價值內涵是交貨能力(包括產能、物流等)和穩定的品質,最多再加一個技術能力。而直營市場時,你的品牌是管道品牌,消費者品牌,大眾品牌,內涵是“在目標市場通過競爭持續提供獨特而物有所值的價值。”由於品牌定位不清。加上品牌結構單一,而又不善管理,本來面向中、高消費人群的品牌定位,一旦進入傳統的經銷、批發管道,價格與產品定位不配伍的問題立即彰顯並產生衝突。這是不言而喻的。

A企業以企業名稱作為統一品牌名稱,使專賣體系與批發管道在視覺形象、產品、價格等方面都難以區隔,品牌衝突嚴重。當品牌日益成為行業競爭的關鍵成功因素時,如果沒有將國際市場品牌和國內市場品牌區隔開來;沒有將供應商品牌與消費者品牌區別開來,在品牌經營中發生碰撞是難免的。C企業產品作為快速消費品,明顯需要用一個新的品牌來傳播“健康便捷的辦公餐”概念。

需要用一個產品品牌來與消費者具體接觸,其形象應該更專業、更具象。而公司品牌,則是實力和整體形象的背書。萬一失敗或產生風險,主品牌和副品牌、企業品牌和產品品牌之間有道“隔火牆”,不至於毀了整個品牌價值體系。

總的來說,上述三家企業都是身處相對成熟的行業之中。全面競爭對企業行銷管理的系統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由於缺乏市場行銷策略體系的指引,準備工作簡單粗糙,照搬出口業務的套路,使得品牌、產品、價格與管道不相匹配,增大了管理難度。再加之各級行銷專業人才缺乏,管理粗放,如此結果,當在意料之中。

“海歸”企業走向成功的對策:
一、在管道方面,面對行業管道重心下移,新型管道業態勃發,零售業討價還價能力的提高,管道競爭已成為焦點,也才有了“管道為王”的慨歎。企業要全面實行管道資源整合,該撤銷的撤銷,該收縮的收縮,該擴張的擴張;對原有管道進行重新規劃,分銷管道進一步多元化,使管道之間既分工又相互協調。(當然,你若是中小企業,產品單一,也可先在某一管道內發展,但也要注意產品定位與管道定位的一致性)。

我們可以將傳統管道比作“國道”,物盡其用,做好深度分銷,為其拓展和服務用戶提供支援,使其在盈利能力和自身品牌方面獲益,而並非僅讓經銷商靠價差、返點得利。從而與經銷商形成以用戶為中心的戰略同盟。這不僅能保證公司的國內行銷組織、後勤部門和生產部門的正常運作成本,而且還能獲得規模效益。我們也可以將原有的“二級公路”做強做透。

如大賣場、商超、專櫃等,加強終端形象建設和促銷;還可以新建一條“高速公路”——新的管道模式,如專賣店、品牌加盟店、社區連鎖專賣網路、單位配送網路、電子商務批發網路等,形成企業下一輪的管道增長極;另外,還要編制出各種相應的管道管理手冊和業務人員管理手冊等。

在產品方面,要依據不同的管道定位,開發適合管道定位的系列產品;基本要將上量的產品和獲利的產品與開發市場的產品區隔開來,是行不通的管道策略;
在價格方面,要針對不同的管道定位開發的產品,制定有彈性的、可控的價格體系;
在品牌方面,最好要採用多品牌策略,將品牌的多種功能發揮起來;
在行銷團隊建設方面,對前期招聘的行銷人員進行能力測評,通過專業培訓和內部選拔加上傳、幫、帶,建成一支合格的、能分別操作批發管道和新業態模式的專業行銷隊伍。
在市場實操時要分階段,循序漸進,切忌全面鋪開。要建立管道精耕的樣板市場,積極探索行業、區域市場管道開發、維護的方向與方法。

綜上所述,“海歸”企業在國內市場的運作,從產品、價格、管道、品牌、行銷管理流程制度、行銷人力資源、區域市場等方面,都應該在做好分析研究,做好細分定位;全面系統地、先進合理地編制市場行銷戰略,“磨刀不誤砍柴工”,在成熟的市場,謀定而後動,實際上會減少和降低機會成本和運營成本。就像有位企業的老闆所感歎的,當初我把在市場上浪費的零頭用來支付研究和謀劃的費用,那都是綽綽有餘的。

雖然許多“海歸”企業在國內市場交了學費,但我們有理由相信,通過“新市場開發戰略”的全面實施,經過行銷策略體系構建、品牌建設、技術創新、管道整合、行銷管理體系平臺建設,從國內本行業的領先企業中引進行銷人才;在行銷專家的督導幫扶下,經過樣板的市場演練,這些一定會成功地由OEM、ODM企業轉型為擁有消費者品牌的知名企業。上述三家企業經過不斷實踐和完善,現在都已成為在國內市場縱橫捭闔的行銷高手,成為行業“海歸”企業成功轉型的典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