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2日 星期四

開放陸資 台灣更上層樓





經濟部公告開放一百九十二項陸資可投資項目,正式開啟兩岸雙向投資時代。首波開放項目以國內發展成熟的產業為主。陸委會、內政部、金管會等也隨後公布相關配套辦法。






對陸資來台的決定,雖然還是招來缺乏配套,時機還未成熟的批評,但是以目前「先緊後寬」與「循序漸進」的政策原則下,陸資來台開放項目主要採正面表列方式。而且,半年後還要馬上再檢討。可能產生的風險應該是在可控制的範圍。

長久以來,兩岸經貿交流呈現出不對稱的局面。自八○年開放台商對大陸地區投資,迄九十八年五月為止累計核准投資金額已逾七百七十一億美元,但因卻未開放陸資來台投資,導致兩岸資金流動呈現失衡狀態,不僅造成台灣資金大量外流,也讓兩岸產業資源之配置及流通受阻。於九十八年四月廿六日第三次江陳會談終達成共同推動陸資來台投資的共識。

思考何者適合開放?傳統產業台灣人力、土地等成本相對較高,並無法對陸資產生高度吸引力;而台灣領先的科技領域,比如高科技,電子、光電等方面,則是台灣競爭力的命脈,亦不適合全面開放。因此最適合開放的首推服務業,其次是房地產業,同時房地產業亦可帶動服務業;再者就是一些兩岸技術、資源互有優勢的產業,例如:與陸資合資生技中心、以台灣DRAM產業的技術結合大陸豐沛的資金和廣大市場。

遵循這樣的思考,目前開放陸資的第一波項目都是較不敏感的製造業與服務業,這些項目大部分都已開放企業赴大陸投資。至於對陸資最具策略投資價值的電子產業,如半導體、面板製造業等都還未開放,電子零組件僅開放被動元件。整體而言,這是下得第一手好棋。

另外,我國正值全球金融海嘯衝擊,政府財政壓力驟增,引進陸資挹注部分公共投資可減輕政府籌資支應公共支出的負擔。因此政府這項新政策是一箭雙鵰。一方面有意引進資金,活絡台灣資本市場,以期帶動實質生產的效能,並使企業免為籌資短絀所苦;另一方面又期望能創造兩岸的和平紅利,提升國際投資人對台灣市場之信心,打造台灣成為全球運籌中心。

開放陸資來台,也是回歸正常的市場機制,讓看不見的手能夠發揮作用,指導資源的有效分配與利用。過去兩岸不通或半通的時代,其實是以政府的黑手,取代看不見的手。因為黑手以保護為名,築起了密不透風的城牆,也因此箝制了台灣的機會。




兩岸合作是未來的必然趨勢,開放陸資來台投資,將有助於充裕我國產業資金及活絡金融市場,擴大兩岸產業合作的領域,共同合作開拓大陸及國際市場,並讓國際投資人對台灣市場更具信心,有利於台灣成為全球運籌中心。






台灣人辛苦勤勞,Seven-Eleven的努力工作,怕的是沒有機會,因為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台灣成為全球運籌中心就是給台灣人最大的機會來發光發熱,讓台灣的未來更上一層樓。 【2009/07/02 聯合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